EN
https://www.gov.cn/

國土資源部副部長:為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構築堅實的土地資源基礎

2017-03-13 11:37 來源: 國土資源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圖為3月6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參加民盟、無黨派人士界委員聯組會,全國政協常委、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曹衛星(前排中)在這次討論會上發言並建議從國家戰略高度來認識、謀劃和推動農村土地整治工作。人民政協報記者 姜貴東 攝

耕地是我國最為寶貴的資源,是農業農村發展的根基命脈。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常委、國土資源部副部長曹衛星圍繞新時期的耕地保護建言獻策,並就如何從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助推脫貧攻堅、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國家戰略高度來推動土地整治工作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

中國碗裝中國糧須先護好中國地

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曹衛星接受記者採訪時説:“據央視報道,習近平總書記3月7日上午在參加遼寧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中國的飯碗一定要端在自己的手裏,碗裏面主要裝中國的糧食,或者説我們有能力隨時生産出足夠裝進我們飯碗的中國糧食’。”

如何做到“手裏有糧心裏不慌”?曹衛星表示,首先要做的就是“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耕地”“堅守耕地紅線絕不能有閃失”。只有耕地紅線這一物質基礎不動搖,我們才有能力隨時生産出足夠裝進我們飯碗的中國糧食。

“耕地紅線不光是數量,還要有質量和生態。只有同時保護好耕地的數量、質量和生態,才能讓中國碗裏裝上‘安全糧’‘放心糧’。”曹衛星説,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加強耕地保護和改進佔補平衡的意見》,圍繞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提出明確要求。這個文件,充分體現了中央確立的耕地保護新任務新要求,是我們進一步做好耕地保護工作的行動指南。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的深入推進,耕地保護形勢依然嚴峻。曹衛星説,從源頭看無疑要努力減少佔用耕地,通過節約集約控制總量、減少增量、優化存量,把耕地保護好、把土地利用好、把發展保障好。

他告訴記者,為了防止城市無序擴張蠶食周邊的優質耕地,去年以來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了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通過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把最優質的耕地保住。這些一經劃定就不能隨意更改的永久基本農田,與森林、河流、湖泊、山體等共同成為城市開發的實體邊界,進一步強化了“三條線”,即控制城市邊線,把握生態紅線,嚴守耕地底線。

對於建設無法避讓、不得不佔用的耕地,曹衛星指出,核心的補救措施就是佔補平衡。這項政策既要堅持好,也要按照“算大賬、差別化”的新思路,增強政策的系統性、協同性和可操作性。此外,除了做好面上的耕地管控性保護,還應該主動建設,通過土地整治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質量的提升、生態的改善。

曹衛星指出,當前,我國的耕地保護方式正逐步轉向“管控、建設、激勵”多措並舉、“用途管制、佔補平衡、土地整治、補償激勵”綜合施策,以形成更加完善、更符合新時代特徵的制度框架體系。

“保護好中國地,尤其要激發廣大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全社會共同參與耕地的建設性保護,保護好中國地,産好中國糧,端牢中國碗,為確保糧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以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構築堅實的土地資源基礎。”曹衛星説。

從國家戰略高度推進土地整治

“耕地既是寶貴的自然資源,也是緊缺的經濟要素,把有限的耕地資源保護好、整治好、利用好、管理好,將有效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曹衛星説。

曹衛星直言,當前中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發展動能不足、生産結構不合理、經營方式不適應、基礎建設滯後等挑戰。同時,還受到農村資源環境“底板”和農業補貼“黃箱”政策“天花板”的雙重擠壓,難度很大。對此,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推進土地整治,大力改造中低産田。

“這些政策切中問題要害,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曹衛星説。在他看來,通過土地整治加大農業基礎投入,是世界各國農業補貼政策應對“黃箱”約束的通行做法,而且通過對田、水、路、林、村的綜合整治,有助於提升土地供給能力和水平,解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這是土地整治的巨大價值和著力點所在。尤其是對於貧困地區而言,土地整治更是助推行業扶貧、精準脫貧的重要平臺和抓手。

曹衛星指出,近年來的實踐表明,土地整治具有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有效拉動農村投資消費、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助推農村脫貧攻堅、提升農村治理能力和水平等多重功能,有效推動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輔相成、互促共進。比如,通過田塊的平整歸併、田間灌排渠係的完善等,土地整治能升級農田水利設施、有效解決農田灌排“最後一公里”卡脖子等瓶頸困難,改善農業生産條件,補齊農業基礎設施短板,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 同時,各地還將農地整治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優化城鄉用地佈局,改善農村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建成了一批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的美麗鄉村,美化了城鄉生活空間。隨著實踐的深入,土地整治的“1+N”綜合效益也在不斷延伸和拓展,如通過投入直接拉動社會投資,助推脫貧攻堅;一些地方推行土地整治“村民自建”模式,讓村集體做實施主體,農民參與施工、管理和建成後的運營維護,提升了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他列出一組數據:“十二五”期間,全國60%的高標準農田是通過土地整治建成的,這讓農田産出率普遍提高10%~20%,新增糧食産能約370億公斤。各地農民參加土地整治勞務所得超過1100億元,讓1億多農民得到實惠。同時,國土資源部門在土地整治項目安排、資金分配上重點向貧困地區傾斜,全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均安排了項目,顯著改善了這些地區的生産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

對於今後一段時期的土地整治工作,曹衛星表示,首先,要從戰略高度確立土地整治多功能目標定位。要把土地整治作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工程來抓。從經濟、社會和生態的視角,牢固樹立“土地整治+”的理念,將土地整治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現代化、精準扶貧、城鄉統籌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相結合,實現“土地整治夯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物質基礎,推動現代農業、生態治理、新農村建設、扶貧攻堅……”的“1+N”綜合效應。

其次,要構建土地整治多元化投入機制。按照國務院批准的全國土地整治規劃,“十三五”期間要通過土地整治建成2.3億畝~3.1億畝高標準農田,總投資約需4100億元~5600億元。因此,既要保持中央財政支持力度,又要讓地方各級財政預算予以足額保障,還要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發揮好資金的整體效益。

最後,要創新土地整治多樣化實施模式。要著力健全和推廣實踐形成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公眾參與、上下聯動”的土地整治工作機制。認真總結地方經驗,適應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産業化、品牌化發展需求,探索多樣化的土地整治實施模式,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參與土地整治,確保完成“十三五”期間通過土地整治建成2.3億畝~3.1億畝高標準農田目標任務。同時,要繼續加大向貧困地區傾斜的力度,讓土地整治在脫貧攻堅戰略的實施中發揮更大作用。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白宛松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