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熱點專題
 
全國城市社區衛生工作會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3月17日   來源:國務院辦公廳

全國城市社區衛生工作會議交流材料之三

以居民健康為中心
建立新型社區衛生服務模式

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
(2006年2月24日)

    在北京市委、市政府領導下和衛生部的指導下,東城區委、區政府努力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探索創建新型社區衛生服務模式。現將有關情況作一個簡要彙報。

    一、社區衛生服務改革面臨的形勢

    多年來,東城區在社區衛生服務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探索,努力提供公共服務,受到群眾的歡迎。但是由於體制、機制等方面的深層次問題沒有解決,社區衛生服務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集中表現在:一是社區衛生服務系統混同在醫院醫療服務系統中,定位不準,過分追求經濟效益,公益性質淡化,沒有體現衛生服務公平性和可及性。二是政府缺位,投入不足,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只能利用“以藥養醫”來補償。三是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缺乏政策支持,人員待遇較低,工作環境較差,工作人員素質偏低,服務觀念和方式落後,服務水平不高。為此,區委、區政府根據衛生部和北京市的有關精神,設計、提出了社區衛生服務改革的新模式。

    二、社區衛生服務改革方案的主要內容

    改革的指導思想,就是堅持黨的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最大程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最大程度地發揮社區衛生資源的功能和效益,為最廣大的群眾服務;建立全方位覆蓋、全過程監控、信息化支撐、網格化管理、扁平化結構的新型社區衛生服務模式,使居民享受到便捷、優質、滿意的服務;努力構築“政府主導、部門協同、醫院支持、站室實施、社會共建、居民參與”的可持續發展格局,真正體現“六位一體”的功能,凸顯方便、經濟、週到、可靠、及時的特徵,充分體現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責任和水平。

    (一)建立新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將社區衛生服務系統從醫院醫療服務系統中分離出來並相對獨立,主要滿足群眾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的需求,醫院系統主要滿足其他醫療需求,使政府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務職能,體現衛生服務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新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包括一個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和若干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全科醫生工作室等,每個社區配備2名全科醫生、1名預防保健人員和1名社區護士,實行全科醫生家庭責任制,使全科醫生成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負責日常的內部運行,管理全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人員、業務、財務和資産,實行收支兩條線,統一採購、配送藥品和醫用耗材。

    (二)按照需要對社區衛生資源重新佈局。在已經實行網格化城市管理的基礎上,根據轄區中央、市屬三級醫院較多的特點,運用網格劃分方法,合理、均衡地分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全區10個街道、126個社區、1593個管理網格中,設置4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81個全科醫生工作室,居民步行10分鐘左右即可獲得服務。

    (三)對社區衛生服務站進行標準化建設。包括七個方面,即健全的設施設備、統一的服務標準、完善的人員配備機制、充足的用藥品種、便宜的藥品價格、合理的經費保障、全科醫生實行上門服務和“包戶到人”。

    (四)建立新型的工作流程。居民可通過服務熱線和網站,將服務需求發送至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由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下達給有關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探索建立社區首診負責制,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醫院的雙向轉診機制,做到居民“小病在社區、大病到醫院、康復回社區”。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提供會診、培訓等技術支持。

    (五)將信息化技術應用到社區衛生服務中。運用信息技術,建立居民健康檔案、社區公共衛生預警和社區衛生工作評價等系統。先期為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冠心病、腫瘤等5種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殘疾人、兒童、低保人員發放居民健康卡,該卡具備電子憑證、信息存儲、查詢、支付交易功能,群眾持卡在東城區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醫院就診,都可以通過讀卡器了解自己的病情及有關情況,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可享受藥價低於醫院10-20%、免收掛號費和診療費的優惠。

    (六)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標準體系。對社區衛生服務系統實行標準化建設和管理,包括基礎設施、基本設備、品牌建設、人員配備、用藥範圍、服務、價格、經費、監督、工作流程、信息化、網格化、配送方式、財務管理、培訓和考核等16項標準。

    (七)建立新的監督評價體系。建立多部門協同的監管評價、專業評價、社區評價和社會監督評價等機制。在評價主體上,由衛生部門獨自評價變為社區居民評價為主、衛生部門評價為輔;在評價導向上,由以經濟效益為主要評價指標變為以群眾滿意度為核心;在評價結果生成方式上,由衛生部門主觀打分變為系統自動生成,減少人為因素。

    (八)政策支持。一是建立政府投入補償機制。堅持政府主導和保障原則、精簡和效用最大化原則,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多方參與的多元籌資原則,區財政增加對社區衛生服務投入,並設立社區衛生服務專項經費;保證社區衛生工作人員人均年收入不低於醫院醫生、護士的平均收入水平;社會團體和個人如投資建立服務站並完成社區衛生服務任務,可按照社區衛生服務人員配備標準,享受區政府一定的補償;對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好的區屬醫院,政府每年給予補償性獎勵。二是用房政策。街道按規定標準無償配置社區衛生服務業務用房;衛生局和醫院以前投入社區衛生服務的業務用房保留不變。三是人事政策。社區衛生服務人員保留原所在區屬醫院的身份,到齡後在原醫院退休,解除其後顧之憂;每人每年接受不少於100學時的培訓,人均培訓經費不少於500元;通過全科醫師職稱晉陞的傾斜性政策吸引人才,穩定隊伍。四是社保政策。把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擴大社區衛生服務站的用藥範圍,常見病的常用藥品種達到二級醫院用藥水平,慢性病達到三級醫院用藥水平;擴大服務項目,並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範圍。五是其他政策。對於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低保、殘疾人員提供優惠或免費服務所承擔的費用,民政、殘聯等部門給予實報實銷。在新、改、擴建居民居住區中,把社區衛生服務設施納入建設規劃。由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中心通過招標,委託醫藥企業集中採購,統一配送藥品。根據有關政策,吸引中央、市屬醫院的全科醫生到社區巡診,實現資源共享。衛生、發展改革、地稅、物價、教育、人口計生、藥品監督、質監等相關部門也都要根據北京市《關於統籌城鄉衛生事業發展,進一步加強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意見》,齊抓共管,共同促進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的健康發展。

    三、進行社區衛生改革的體會

    通過研究創新社區衛生服務模式,我們有以下體會:

    (一)地方黨委和政府必須切實更新觀念,提高認識。看病問題是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之一,涉及到社會和諧和政治穩定,涉及到黨的宗旨和執政基礎。因此,地方黨委和政府要把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作為重要職責,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創新黨的執政理念的高度來認識其重要性。

    (二)政府必須把社區衛生服務作為公共産品,加大投入力度。搞好社區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為全體社區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群體提供服務,是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職能,更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決不能走商業化發展道路。要加大投入,合理調配資源,更好地發揮整體效益,給居民帶來實惠,體現以人為本、以健康為中心和社會公平,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三)必須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斷提高政府公共服務的水平和效率。信息化建設對提高行政能力、創新管理理念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將多項信息技術集成應用於社區衛生服務,有助於轉變政府職能、再造管理流程、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實現政府管理方式的創新。

    (四)必須堅持自主創新、以需求為導向的原則。要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運用新的理念研究解決實際問題,解放思想、自主創新,提出改革思路,明確改革的重點和方向。這樣的改革才有可能産生良好的社會效益。

    我們將繼續努力探索,大膽改革,扎紮實實搞好改革試點工作,為東城區的人民群眾提供更加便捷、優質、滿意的社區衛生服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