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迎接十七大:統計局發展回顧系列報告(1-15)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10月12日   來源:綜合

統計局發展回顧報告之一:大開放 大發展 大跨越 

    資料圖片:上海三槍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擋車工在織布機前接紗(2005年7月11日攝)。據海關總署公佈的統計數據,2007年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達到9809.3億美元,逼近萬億美元大關。其中,服裝及衣著附件出口483.1億美元,增長21.7%;紡織紗線、織物及製品252.2億美元,增長9.8%。 新華社發

    黨的十六大以來,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和深化各項改革,積極擴大對外開放,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克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石油價格大幅上漲以及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和嚴重洪澇乾旱等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環境的不利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綜合國力明顯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又取得了新進展。

統計局發展回顧報告之二:對外開放邁向新臺階

    資料圖片:2006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上,中國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擴大中非經貿合作的具體措施,一方面進一步向非洲開放中國市場,一方面加快對非洲的投資合作,尋求互利共贏,共建和諧世界。這是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中非合作論壇標牌及花壇(2006年10月27日攝)。 新華社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程度不斷提高,與世界經濟的聯絡越來越緊密,已經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各級黨和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繼續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對外貿易規模持續擴大,吸收外商投資穩步發展,對外經濟合作及旅遊事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

統計局發展回顧報告之三:就業規模持續穩步擴大

    我國有13億多人口,是世界上人口和勞動力最多的國家。努力擴大就業,滿足勞動者就業需求是我國在較長時期內所面臨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更加關注民生,將就業工作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通過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使我國就業總量保持了持續穩步增長,就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各地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顯著成績,失業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持了就業形勢的基本穩定。

統計局發展回顧報告四:基礎産業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

9月2日,濟南市民在經十路旁的一處公共健身場地休閒健身。 近兩年來,山東省在所有的市建設了市級全民健身中心,在所有縣(市、區)建設了縣級特色健身工程,在1600個鄉鎮建設了相應規模的健身活動區,山東省居民休閒鍛鍊的公共設施越來越多。

    9月2日,濟南市民在經十路旁的一處公共健身場地休閒健身。近兩年來,山東省在所有的市建設了市級全民健身中心,在所有縣(市、區)建設了縣級特色健身工程,在1600個鄉鎮建設了相應規模的健身活動區,山東省居民休閒鍛鍊的公共設施越來越多。 新華社記者徐速繪攝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採取了積極措施加大政府對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鼓勵外資和民營資本對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項目投資,我國基礎産業和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加強,為未來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大改善了人民生活環境和城鄉面貌。

統計局發展回顧報告五:國內市場繼續保持繁榮活躍格局

    9月17日,第二屆新農村商網秋季農副産品網上購銷對接會在北京舉行開幕式。 新華社記者 李明放 攝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國家一系列擴大內需、促進消費的宏觀調控措施的積極作用下,商品市場供應充裕,消費規模不斷擴大,新型流通方式快速發展。國內市場呈現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態勢,保持著繁榮活躍的景象。

統計局發展回顧報告六: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

 

    9月24日,收割機正在收割黑龍江省延壽縣加信鎮農民姚宏亮家的水稻。黑龍江省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産基地,享有“北大倉”的美譽。2007年,黑龍江水稻種植面積為3543.4萬畝,比上年增長13.1%;全省水稻總産預計在155億公斤左右,將比上年增加約20億公斤。  新華社記者 孫英威 攝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從統籌城鄉發展出發,基於兩個趨向的重大判斷,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中國農業與農村經濟進入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的發展階段: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長效機制開始建立;糧食連續三年增産,糧食單産創歷史最高水平,主要農産品質量全面提高;農民收入快速增長,農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農村社會事業加快發展。農業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發展回顧系列報告之七:城市社會經濟全面協調發展

    這是重慶市渝中區長江邊的一處樓群,立體綠化已初具規模(8月15日攝)。重慶是典型的山地城市,城市建設中存在大量的高切坡、擋墻立柱及自然山體崖壁等,長期以來是常規綠化的難點。重慶市園林部門大力推行立體綠化,將全面清理主城區綠化效果不明顯的堡坎、護坡等,讓整個城市形成立體綠化景觀。新華社記者 楊磊 攝

    隨著工業化進程步伐的加快,經濟發展動力逐步由農業向工業和服務業的轉移,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2006年全國城鎮人口57706萬,佔全國總人口比重為為43.9%,城市化水平比2002年提高4.8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分區域看,2006年我國東、中、西部城市化水平分別為54.6%、40.4%和35.7%。分地區看,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為88.7%,其次為北京和天津,分別為84.3%和75.7%;城市化水平較低的是貴州和西藏,分別為27.5%和28.2%。

發展回顧系列報告之八:工業經濟在改革與調整中持續快速穩定發展

    9月22日,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列A型地鐵列車開出廠房。當日,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首列A型地鐵列車在上海下線,標誌著我國大容量地鐵列車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告破。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十六大以來,我國工業不管是經濟總量還是結構調整都上了一個新臺階,為我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大目標奠定了一個較好的基礎。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我國工業經濟運行中還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在高耗能産業增長過快,對資源、環境壓力日益加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夠強,國際競爭力還有待於提高,粗放型的增長方式短期內還很難根本緩解。

發展回顧報告之九:交通運輸業與時俱進全面發展

    9月16日,列車駛入上海軌道交通8號線黃興路站。當日,上海市民代表在即將竣工的軌道交通8號線一期參加試乘。8號線一期工程全長22.4公里,是一條通往世博園區的軌道交通線。 新華社發

    黨的十六大以來,交通運輸部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的各項政策措施,不斷深化交通運輸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完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和優化運輸結構,努力提升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進一步增強綜合運輸快速發展,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等方面做出了新的貢獻。

發展回顧系列報告之十:郵電通信業持續快速發展

圖表:我國網站數達131萬個 新華社發

    十六大以來,我國互聯網主體規模不斷擴大,資源進一步提升,已初步形成了以基礎電信運營企業為主體、以綜合性門戶網站和專業網站為輔助的,層次清晰、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從上網人數和網民普及率看,2006年我國上網人數已達到1.4億人,比2002年增加1.3倍,年均增長23.4%,網民普及率達到10.5%。其中,寬帶上網人數發展迅速,達到9070萬人,佔上網總數的三分之二。而新興上網方式--手機上網的網民也初具規模,達到1700萬人,佔上網人數的12.4%。從域名總數看,2006年我國域名總數顯著增加,總量達到411萬個,國家域名CN註冊量達到180萬個,比2002年增加9倍,在全球國家頂級域名的排名已上升到第四位。

統計局發展回顧報告之十一:科學技術邁出新步伐

    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曾慶紅、李長春出席大會併為獲獎代表頒獎。溫家寶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李長春主持大會。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黨的十六大以來,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科技事業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十五”科技發展計劃目標實現,《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制定完成,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基礎研究得到加強,高技術産業快速發展,技術市場規模穩步擴大;科技投入持續增加,科技産出成果豐碩,科技實力不斷增強,科學技術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

發展回顧系列報告十二:教育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我國長期堅持的一項重大方針。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更是高度重視教育的發展,各級教育部門認真落實中央關於教育優先發展的方針與政策要求,教育各項工作取得了新成績,實現了新世紀教育工作的良好開局。

    一、關注民生,惠及百姓:著力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教育問題

    (一)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建設初見成效,“上學難、上學貴”問題基本得以解決

    黨中央、國務院一貫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將農村義務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的實行,將農村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範圍,成為我國教育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舉措,給農村義務教育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

    2006年2月13日,重慶市雲陽縣實驗小學的同學高興地走進校園。該縣的21萬餘名中小學生享受到免收學雜費、減免教科書費的政策。該市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學雜費的同時,將繼續對貧困學生實施“兩免一補”政策。

    在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的基礎上,繼續對中西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並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新機制,西部農村地區僅免除學雜費一項,平均每個小學生年減負140元,初中生年減負180元;享受免費教科書的貧困生,小學生平均年減負210元,初中生320元;既享受免費教科書又享受生活費補助的貧困寄宿生,小學生平均年減負達510元,初中生達620元。中部農村地區免除學雜費一項,小學生年減負約180元,初中生約230元。這些措施切實減輕了廣大農民群眾的負擔,農村地區適齡少年兒童“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得到基本解決。

發展回顧系列報告十三:環境保護事業取得新進展

    黨的十六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的環境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得到加強,污染治理投入穩步增加,環境法制建設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

 

    資料圖片:6月16日,寧夏英力特中寧電廠的煙囪被爆破拆除。當日,寧夏對高耗能、高污染的寧夏英力特中寧電廠兩台2.5萬千瓦的小火電機組實施關停爆破。這標誌著寧夏節能減排、關停小火電機組的工作全面展開。新華社記者 李紫恒 攝

    一、環境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加大

    十六大以來,我國的污染防治和節能減排工作穩步推進,各地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積極開展環保專項行動,嚴厲查處環境違法行為,環境污染防治力度逐步加大,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發展回顧系列報告之十四:城鄉居民生活明顯改善

    4月16日,山東濰坊市寒亭區蝶園居委會負責人(左)為無業人員周飛樂(中)送去城鎮居民合作醫療證。 山東濰坊市寒亭區從2007年4月起正式將既不屬於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範圍,也不屬於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範圍的城鎮居民全部納入城鎮合作醫療範圍,政府每年為每人補貼40元,個人籌資15元,每人每年可報銷2萬元以內的醫療費,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和低保對象的個人籌資部分由政府繳納。這一制度使該區的無業人員、嬰幼兒和學生等城市居民得到醫療保障,從而實現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全覆蓋。新華社記者 李曉果 攝

    黨的十六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按照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戰略思想的要求,努力採取有力措施,切實落實各項方針政策,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進一步改善,為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發展回顧系列報告十五:我國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

資料圖片:五大指標嬗變見證“十五”新跨越 新華社發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國民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經濟總量躍上新的臺階,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國際地位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